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免費”不是貧困的代名詞
上大學兩年了,華中師范大學機科學系孩子付為軍感覺自己和周圍環(huán)境變化很大,不變的是來自外界的誤會與猜疑。
這一切,都源于他身上的一個特有符號——免費師范生。
出身教師家庭的他,受父親影響,2007年高考結束后,報考了華中師大的免費師范生。這個有著明確職業(yè)理想的小伙子,卻與許多免費師范生一樣,從踏入校門的那一刻起,就被貼上了貧困生的標簽。
付為軍對“貧困”這個詞并無成見,只是被人猜疑,讓他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付為軍說,班里共有30多名同學,大多數(shù)同學家境還不錯,“但外面不了解實際情況的人,就是覺得我們讀不起書,是奔著‘免費’來的。”
其實,免費并不是貧困的代名詞。
華東師范大學一份針對全校900多名免費師范生的調(diào)查可以佐證:和大多數(shù)人想象中不同的是,40%的免費師范生家庭月收入為1000~5000元。
超過半數(shù)的孩子表示,之所以報考免費師范生,是因為非常喜歡或渴望從事教師職業(yè),并對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充滿期待。同時,他們也對國家的免費師范生政策心存感激,希望自己能夠更好地履行義務。其中,僅7.7%的報考者認為與家庭經(jīng)濟條件關系密切。
報考原因調(diào)查顯示,真心喜歡或者渴望教師職業(yè)、就業(yè)包分配是孩子報考免費師范生的兩大主因,而許多旁人所認為的“免費”并不是影響考生選擇的先決條件。
“能免費念當然好。”華中師大化學系2008級孩子耿希萌,來自天津市。這個長相、氣質(zhì)都與連續(xù)劇《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里的女主角——只身去農(nóng)村支教的“萌萌”酷似的女生堅定地說,她是為了畢業(yè)后去西部農(nóng)村支教這一夢想而來。
北師大文學院2007級孩子羅莎,兩年后將像母親那樣成為一名中學語文老師。從爺爺那輩兒算起,這個家三代出了7位老師,羅莎將是第八個。
“免費師范生政策不僅僅是‘扶貧濟困’。”在局外人熱衷替免費師范生算經(jīng)濟賬的時候,羅莎把免費看做一種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