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進才實驗小學校長趙國弟說:“現(xiàn)在的孩子們,較缺四樣東西”。
一、缺責任意識
對于東西方家庭教育的差異,我喜歡拿吃飯打比方。
西方家長對孩子的吃飯一般是定時定點的,到了時間就坐在飯桌上來吃飯。
中國的家長則寬容多了。到了該吃飯的時候,孩子不肯吃,那就等會兒吧,等孩子餓了再熱熱給他吃;這樣東西孩子不喜歡,那就換一樣吧,變著法做點孩子喜歡吃的;孩子不喜歡在餐桌上吃,那就到客廳一邊看電視一邊吃吧……
這導致了一個什么結果呢?那就是不利于建立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
對西方孩子來說,吃飯的時間、地點都是規(guī)定好的,這些就是規(guī)則。中國孩子則無所謂固定的吃飯時間和吃飯地點,反正餓了總會有人給我吃的。
另外一個例子是請假出去旅游。我知道現(xiàn)在很多家長都很重視讓孩子開拓眼界,不僅重視讀萬卷書,更重視行萬里路。這當然是好的,但是凡事都有個界限。
比如,每年九月份剛開學不久,就會有家長來請假,說是要帶孩子出去旅游。
對此,我的觀點是:不能太任性。
為什么這么說呢?
學校的學習也是一種制度、一種紀律。在上學期間,家長帶孩子出去旅游,雖然確實可以讓孩子開拓眼界,但是也無意中培養(yǎng)起孩子另一種危險的潛意識:我今天可以破壞學校的學習制度,意味著未來到社會上去,我就可以不遵守社會上的規(guī)則。
家長要站在這樣一種高度來理解請假的問題,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思考。
二、缺努力意識
還是用吃飯的例子。
西方的家庭教育中,孩子能拿得起勺子了,就會讓孩子自己吃飯,哪怕吃得滿頭滿臉,孩子們也在很努力地吃。
再看我們中國的家庭中,很多家長一看,孩子自己吃得到處都是,馬上就把勺子接過來喂孩子吃……
這種做法會造成一個后果,就是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努力意識。
對西方孩子來說,飯是要自己一勺一勺送到嘴巴里的,這就需要自己付出努力;對中國孩子來說,則無所謂努力,反正餓了總會有人送到嘴巴邊的。
我有時會用這樣一個比喻,現(xiàn)在孩子們在家里就像蜂群里的蜂王一樣被供養(yǎng)著,什么都不要努力,不需要去做,只要拼命地學習。但這樣恰恰是不利于孩子學習的——因為學習也是一個必須要努力的過程。
同樣的,在學習過程中,也要不斷培養(yǎng)孩子的努力意識,不要把知識送到孩子嘴邊。要讓孩子付出一定的努力,自己去獲取知識。
我常常對老師們說,該讓孩子做的事要讓孩子做,課堂里可以自學的知識要讓孩子自己去學,否則孩子就缺少了一種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