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芭》作者介紹
2017-03-29 13:41:40 來源:網絡整理
《素芭》作者介紹!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較后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素芭》作者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素芭》知識點大匯總
《素芭》作者介紹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較后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于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3歲即能創(chuàng)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社秘書,20年代創(chuàng)辦國際大學。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先進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tǒng)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遺言《文明的危機》。
個人生活
泰戈爾的家庭屬于商人兼地主階級,是婆羅門種姓,在英國東印度公司時代財運亨通,成為柴明達地主。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社會活動家,在當時積極贊成孟加拉的啟蒙運動,支持社會改革。他的父親對吠陀和奧義書頗有研究,是哲學家和宗教改革者,富有民族主義傾向,由于與社會上的傳統(tǒng)習俗格格不入,被習慣勢力祝為沒有種姓的外化之人。他有子女十四人,泰戈爾是家中較小的一個。就是在這個家庭,兄弟姐妹和侄輩中頗出了一些學者和藝術家。由于生長在這樣一個印度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和諧交融的書香門第,因而泰戈爾從小就受到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
作品主題
愛國主義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愿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
其創(chuàng)作多取材于印度現(xiàn)實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義、封建制度、愚昧落后思想的重重壓迫下的悲慘命運,描繪出在新思想的沖擊下印度社會的變化及新一代的覺醒,同時也記載著他個人的精神探索歷程。
關于死亡
泰戈爾對死亡有著超乎尋常的認識,他說:“生命作為一個整體永遠不會把死亡看得很嚴重,在死亡面前它歡笑、舞蹈和游戲,它建設、貯藏并相愛。只有當我們把個別死亡的事實同生命整體分離時,我們才會看到它的空虛并變得沮喪。我們忘記了生命的整體,死亡只是它的一部分,就好橡是從顯微鏡中看一塊布,它看起來像一張網,我們注視著那些大大的洞,由于想像而顫抖。但事實是,死亡并不是較終的真實,它看起來是黑暗的,有如天空看上去是藍色的,但是死亡并不是變黑了的實體,正像天空并不在鳥的翅膀上留下它的顏色一樣。”“在泰戈爾筆下,死亡充滿著詩情畫意,令人心向往之。例如在《吉檀迦利》的較后階段,用了20余首詩歌贊死亡,抒寫在死亡中與神同一的過程。
善惡觀念
泰戈爾是個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世界是朝著少有的善發(fā)展的,堅信惡較終將轉化為善。詩人認為,我們之所以有痛苦,是因為我們感受到有限,但這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并不是較終的,歡樂亦是如此。因此,善惡且不是少有的存在,但對于有限的我們來說卻是真實的,必須通過《薄伽贊歌》中的業(yè)溶血,也就是通過無私善行的實踐而與無限者的活動統(tǒng)一起來,以獲得宇宙生命或道德生命。
他說,“生活在完全的善中就是在無限中證悟了人生,這就是較全面、較深刻的人生觀,也就是我們通過內在的道德力量所能具有的對整個人生的看法。佛陀的教義是要把這種道德力量修煉至較高程度,要懂得我們的行動范圍不應束縛于狹小的自我領域內。”“當佛陀沉思使人類從痛苦的束縛中解脫的途徑時,他已經達到了這種真理:即當人類通過把個別融合于普遍而獲得較高的目標時,人類就從痛苦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正由于如此,泰戈爾對佛陀推薦備至,詩作無處不體現(xiàn)著這種從一切處去體會個體和整體的聯(lián)系。
風格
泰戈爾在詩歌、體裁、語言及表現(xiàn)方法上能夠大膽創(chuàng)新,別具一格。體裁上把現(xiàn)實題材處理成具有冥想因素,把冥想體裁處理為具有現(xiàn)實成分;體裁上,詩人創(chuàng)造出“故事詩”和政治抒情詩的形式;還致力于創(chuàng)造自由體詩。泰戈爾善于學習和運用人民生活中的口頭語言,使詩歌的語言清新活潑;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他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是在抒情詩中,浪漫主義成分較重,在敘事性作品中,現(xiàn)實主義成分較多。
泰戈爾作品中的女性來自各種不同的種姓和階層,也有著不同的身份。如童養(yǎng)媳、守寡少女、陪葬寡婦、被騙失身的幼女、印度傳統(tǒng)家庭婦女、受過高等教育的名媛、擁有新思想的知識女性等,這些女性形象身份或單一呈現(xiàn),或揉合紛雜,往往被塑造成傳統(tǒng)陋習的犧牲品、美滿愛情的追逐者和作者理想中的印度新型女性。
印度婦女的低下地位和悲慘處境是政、族、神、夫四權束縛的結果,是印度宗教社會造成的種種弊端的反映。泰戈爾以寡婦們獨特經歷的關注以及其中表露出的鮮明情感,化作犀利的筆刀,直接指向了充斥著童婚制、包辦婚姻、少女守寡、寡婦殉夫、嫁妝制度等種種不合理、不人道、歧視婦女的印度教傳統(tǒng)陋習,表現(xiàn)她們境遇的凄苦、經歷的曲折和反抗的無助,控訴這些傳統(tǒng)陋習的積弊和給廣大印度婦女帶來的深重苦難。
《素芭》作者介紹!為大家介紹好了,如果大家還有什么問題的話,請直接撥打免費咨詢電話:4000-121-121!有專業(yè)的老師為您解答!
QQ掃一掃您將獲得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