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家寨》讀后感
2017-07-02 07:39:05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漢家寨》讀后感!文章在寫景敘事抒情寫意中傳達出一些象征意義。也許作者不是有意為之,但本文在客觀上蘊涵了這些象征意義。這里的象征應(yīng)分二重:地域文化象征,個體生命象征。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漢家寨》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漢家寨》知識點大匯總
《漢家寨》讀后感
當(dāng)今的時代,一方面是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科技日新月異,人們信心百倍,義無反顧地向著現(xiàn)代化目標(biāo)前進;同時在“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中,又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比如有些人眼中只有金錢,拼命追求物質(zhì)享受;有的人理想主義失落,沒有生活方向和目標(biāo);有的人媚權(quán)媚俗,或者眼中只有“西方”。因此,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的確需要一種在物欲橫流中堅守清貧,在庸俗泛濫中堅守高潔,在寂寞孤獨中堅守理想,在“全盤西化”中堅守民族精神的人文主義精神。“我”從千里孤絕的漢家寨,從無言的老漢,特別是從穿著破紅棉襖的小女孩身上,感到人需要一股“堅守”的精神,感到必須堅守自己正確的選擇和信仰,從而義無反顧。
這種“堅守”的精神向著作者以后的生活長旅不斷延伸。無論“我”日后到了美國,到了日本,還是別的地方,“我總是倔強地回憶著漢家寨,仔細想著每一個細節(jié)”。因為,漢家寨能生存一千多年,憑的就是這種堅守精神。推而廣之,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民族要發(fā)展,也需要這種堅守精神。在這里,作者已將漢家寨的堅守、個人的堅守和民族的堅守水乳交融地結(jié)合了起來。張承志筆下的漢家寨就“如一枚被人丟棄的棋子,如一粒生銹的彈丸,孤零零地存在于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而老人和小姑娘則是兩個木訥得近乎靜態(tài)的人物形象。正是在這萬里的“絕地”里,作者勾勒出了一幅粗獷、荒涼、孤獨的畫卷,展示了人類強大的生存毅力,那就是“堅守”。
張承志是一個小說家,也是一個優(yōu)秀的散文家。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充滿著陽剛之氣和英雄主義色彩。張承志的散文還具有強烈的批判氣質(zhì)和人文主義精神。閱讀他的作品,我們會感受到一種陽剛之美、信仰之美、理想之美。
他用沉重的筆觸告訴人們:漢家寨,會活下去。
隱隱約約感到一種茫然和悠遠,那種蒼涼、那種執(zhí)著,使我不知所措,看著那些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臉龐,那些步履維艱的古道,還有四野凄清的漢家寨,就那么默默地佇立在塵世之外的荒山野嶺、大漠戈壁上,接受著自然無情的摧殘,卻較終巍然挺立于千年的塵沙掩護下,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文明的孤獨。漢家寨的人們在苦苦地等待,等待著有這樣一種智慧、這樣一種心境、這樣一種靈性,可以感應(yīng)到他們發(fā)自遙遠深處的千古鳴響,感應(yīng)到來自另一個時代的文化足跡。就這樣,執(zhí)著的等待,深深的孤獨便能完成一種文化對于時間的跨越,從而召喚一種民族精神的回歸。
也許,張承志會比我們更受感動。畢竟他親身行走在那片荒涼的土地上,感受到了漢家寨人民的兼容并蓄,正是這種性格,才是他們奇跡般地存活于天地之間,而民族既是他賴以生存的生命力,也是他們義不容辭的使命。曾經(jīng)的燦爛或辛酸,在一代一代地傳承。這讓我想起《千年一嘆》中講的一件事兒,說的是余秋雨在參觀波賽東神殿時,竟在一根石柱上找到了英國詩人拜倫的簽名。拜倫對于希臘文明的深厚感情是不言而喻的,否則怎會有名垂千古的《唐璜》?當(dāng)他面對這一精美的建筑,面對那似乎已逝去的輝煌文明,所產(chǎn)生的心靈沖撞,那種生命在瞬間的感悟和升華,一如張承志面對漢家寨,是那樣的真實。
突然覺得從前的旅行全是徒勞,那些供王子皇孫們朝歌夜弦、吟風(fēng)弄月的雅致園林和江南水鄉(xiāng)的煙雨朦朧都只能帶給我們淺顯的快樂,然而我們需要的則是更多的深沉哲思,更大的心靈震撼,能把這些給我們的,只有那種遼闊和空曠。
當(dāng)生命走向蒼白的一刻,漢家寨會活下去,中華民族會活下去,因為我們有屬于自己的瀟灑和智慧,會用那份執(zhí)著和堅強完成理性的延續(xù)、文化與精神的傳承。
《漢家寨》讀后感!為大家介紹好了,如果大家還有什么問題的話,請直接撥打免費咨詢電話:4000-121-121!有專業(yè)的老師為您解答!
QQ掃一掃您將獲得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