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試題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兩部分,共150分,診斷用時150分鐘。
第I卷(選擇題 共42分)
一、(18分)
1.下列各組中加點字讀音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
A.登載 刊載 轉載 載譽歸來 B.遂心 遂愿 未遂 半身不遂
C.靡麗 靡靡 靡然 靡日不思 D.乘船 乘勢 乘務 千乘之國
2.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
A.沮喪 狙擊 鳩占鵲巢 飲鴆止渴
B.喁喁 城隅 美人之怡 心曠神怡
C.徇私 洵然 憚精竭慮 簞食壺漿
D.啜泣 輟學 毀家抒難 自出機杼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正確的一組是 ( )
、偻饔孟啻妫ù嬖冢 ②渠(他)會永無緣
②與府吏要(要求) ④便言多令(美好)才
、莺我庵拢ㄕ兄拢┎缓 ⑥皇覽揆(揣度)余初度兮
⑦肇(開始)錫余以嘉名 ⑧將(將要)子無怒
A.①③④⑦ B.②④⑥⑦ C.①④⑤⑧ D.②③⑥⑧
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全不相同的一組是 ( )
、偎妥由驿浚劣陬D丘 ②恐美人之遲暮
、畚羧笾兇赓 ④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
、菸嵋饩脩逊,汝豈得自由 ⑥秦以區(qū)區(qū)之地
、吒粢姸 ⑧交語速裝束,絡繹如浮云
A.①③④⑥ B.②④⑥⑧ C.②③⑦⑧ D.①②④⑤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
、倜髅魅缭拢螘r可掇 ②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
③雜彩三百匹,交廣市鮭珍 ④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
⑤來吾道夫先路也 ⑥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A.①③ B.②⑤ C.④⑥ D.③⑤
6.下面有關文學常識的說明,不恰當?shù)囊豁検?nbsp; ( )
A.《詩經(jīng)》是我國較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305首民歌,漢代被列為儒家經(jīng)典。"風"代表了《詩經(jīng)》的較高藝術成就。
B.《楚辭》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詩歌,這些詩歌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加上"兮"字,具有濃厚了地方特色。
C.《孔雀東南飛》選自南朝陳的《玉臺新詠》,是保存下來的我國較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與《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 D.被劉勰稱為"五言之冠冕",被鐘嶸譽為"天衣無縫,一字千金"的作品是創(chuàng)作于東漢末年的《古詩十九首》。
二、(12分)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7-10題。
愛倫。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長詩" 這個名稱壓根兒是自相矛盾,較長的詩不能需要半點鐘以上的閱讀。中國詩是文藝欣賞里的閃電戰(zhàn),平均不過二三分鐘。比了西洋的中篇詩,中國長詩也只是聲韻里面的輕鳶剪掠。當然,一篇詩里不許一字兩次押韻的禁律限止了中國詩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腳,腳也形成了鞋子;詩體也許正是詩心的產(chǎn)物,適配詩心的需要。比著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不過,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外國的短詩貴乎尖刻斬截。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一位中國詩人說:"言有盡而意無窮";另一位詩人說:"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用較精細確定的形式來逗出不可名言、難于湊泊的境界,恰符合魏爾蘭論詩的條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聯(lián)接著確切。
這就是一般西洋讀者所認為中國詩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換個說法,說這是一種懷孕的靜默。說出來的話比不上不說出來的話,只影射著說不出來的話。濟慈名句所謂:聽得見的音樂真美,但那聽不見的更美。
我們的詩人也說:"此時無聲勝有聲",又說:"解識無聲弦指妙。"有時候,他引誘你到語言文字的窮邊涯際,下面是深秘的靜默:"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淡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有時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遙思遠悵:"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這"不知"得多撩人!中國詩用疑問語氣做結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詩來得多,這是極耐尋味的事實。試舉一個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紀拉丁詩里有個"何處是"的公式,來慨嘆死亡的不饒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國詩都利用過這個公式,而較妙的莫如維榮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問何處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楊貴妃,然后結句道:"可是何處是去年的雪呢?"巧得很,中國詩里這個公式的應用較多,例如"壯士皆死盡,余人安在哉";"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人誰在";"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處;人去也,春何處".問而不答,以問為答,給你一個回腸蕩氣的沒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沒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臨死所說,余下的只是靜默——深摯于涕淚和嘆息的靜默。
因此,新式西洋標點往往不適合我們的舊詩詞。標點增加文句的清楚,可是也會使流動的變成凍凝,連貫的變成破碎,一個復雜錯綜的心理表現(xiàn)每為標點所逼,戴上簡單的面具,標點所能給予詩文的清楚常是一種卑鄙負薄的清楚,妨礙著霍夫孟斯戴兒所謂:背景烘襯的大藝術,跟燭影暗搖的神秘。
7.對"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理解恰當?shù)囊豁検?( )
A.從短小的篇幅中體味到悠遠的意境。
B.在容易理解的內(nèi)容中看到悠遠意境。
C.在篇幅短小的詩歌中抒發(fā)含蓄感情。
D.在簡潔的語言中感受余音繞梁之美。
8.對下面文中的句子理解不當?shù)囊豁検?nbsp; ( )
A."假如鞋子形成了腳"是說押韻的禁律限制了中國詩的篇幅。
B."腳也形成了鞋子"是說篇幅短小形成了中國詩的特點。
C."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聯(lián)接著確切"是說用精細確定的形式,表達不可名言的內(nèi)涵。
D."燭影暗搖的神秘"是作者所反對的運用標點而帶來的對詩歌意境的破壞。
9.下面不屬于中國詩歌"富于暗示"的表現(xiàn)形式的一項是 ( )
A.語言文字中包含無窮內(nèi)涵。
B.詩意不了了之。
C.使流動的變成冰凝。
D.問而不答,以問為答。
10.下面對文章的評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將"暗示"換成"懷孕的靜默",是因為這樣更能形象地說明中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艱辛。
B.作者認為詩歌形式的簡短并不妨礙意蘊的延長,收縮往往表現(xiàn)為"言有盡而意無窮".
C.作者認為"云深不知處"的"不知"的"撩人"之處正在于它將無限的靜默留給了讀者。
D.外國詩人與中國詩人在詩的審美上是相通的,都追求詩歌創(chuàng)作的意境深遠。
三、(12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問題。
屈平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萃趸贾肆顝垉x詳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fā)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浙,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fā)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zhàn)于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平既疏,不復不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昧。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nèi)。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睠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拙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粹,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而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1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厚幣委質事楚 厚幣:豐厚的禮物
B.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 明年:第二年
C.顏色憔粹,形容枯槁 形容:形體容貌
D.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 治國:治理國家
12.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 懷王乃悉發(fā)國中兵 B.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C.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 D.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蚓無爪牙之利 因賓客至相如門謝罪
13.下面對文章的說明,不恰當?shù)囊豁検?nbsp; ( )
A.張儀采取連橫之策,用商於的土地為誘餌,欺騙楚國斷絕與齊國的關系。
B.楚王聽從了屈原的建議,出兵討伐出爾反爾的秦國,結果大敗而歸。
C.屈原勸楚懷王應該殺掉張儀,等懷王醒悟,已經(jīng)來不及了。
D.懷王聽信子蘭等人而不聽屈原的勸告,終于遭致身死他鄉(xiāng)的悲劇。
14.下面對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評價,不恰當?shù)囊豁検?nbsp; ( )
A.作者高度贊揚屈原處于逆境仍眷顧楚國、系心懷王的愛國精神。
B.作者把楚國的滅亡歸結為"不知人之禍",有其認識的偏面性。
C.作者認為"所謂忠者不忠",暗含對屈原不能徹底傾盡忠心的批評。
D.文章尾段借屈原之口,贊揚其保持高潔操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