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什么樣的作文能得?本期入學周刊先進刊登六篇高考優(yōu)秀作文,希望能給讀者一些啟發(fā)。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wǎng)。對于一類上的高考作文,普通大眾讀過后,心悅誠服地贊一聲好,滿足了好奇心也就作罷。而對高中生來說,除了欣賞之外,還可以從中學習和總結:這篇作文何以得到,哪些優(yōu)點可以為我所用,如何才能寫得更好。
“核心內容”和“不預設主題”
從主題來看,《善擒者亦善縱》、《舍小利以謀遠》、《放寬網(wǎng)眼,讓學術長大》和《滋養(yǎng)文化的“活魚”》較為相近,后兩者更是將論點指向具體角度;《我們自私的“智慧”》和《稚嫩的童年》則是反彈琵琶,用逆向思維表達近乎相反的論點。
其實,這些作文的觀點都沒有錯,他們站在不同角度詮釋,圍繞的卻是同樣的核心內容。
早在高考之前,就有權威相關人士介紹過近年來上海高考作文閱卷的一項基本原則:不預設主題。這并不是說,考生想怎么寫就可以怎么寫,而必須要讀懂材料,把握材料的核心內容,方可在不離核心內容的情況下從不同角度立意。如果只是搭點材料的邊,與材料所反映的核心意思(本質)無關的,就是離題。如針對有考生表達“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一立意,其實也是偏離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因為材料的主要意思在于放小魚是為了將來得到大魚;而“人與自然的和諧”則是強調二者的平等關系。
文學的魅力之一,就是具有多義性和擴散性。對同一段材料,不同的讀者,會因為自身不同的眼光、修養(yǎng)和情緒獲得不同的審美感受。材料作文題目只有一小段文字,同樣也有這樣的效果,如果閱卷者一定要用一個明確固定的主題,或者中心思想來限定某段材料包涵的寓意,這當然是不全面的。
高考期間,記者向多位特級教師請教過今年高考作文題的解析思路。仔細推敲,各位老師說法也是稍有差異的,有的老師說這是“度”的概念,有的老師認為可以落在“取”和“舍”上面,有的老師則提出論點可以是“事物的發(fā)展都需要一個過程”……可以看出,很難用一個明確具體的主題,或者中心思想來把各位老師的觀點糅合在一起。
那么,考生該怎么辦?不要拘泥于自己的作文是否符合材料可能體現(xiàn)的主題、中心思想,或者核心思想,考生只要讀懂了材料,在把握材料的基本意思的前提下,有自己獨特見解,并且議論時有說服力,就可以得到。
“華而不實”和“有說服力”
近年來,高考閱卷中心組老師多次提出要杜絕“華而不實”的文風,提醒考生切勿堆砌華麗辭藻和名人名言,但這并非是對文采和才華的否定。這是對基于考生的整體水平(大部分考生的作文水平是中等水平)和考場的特殊條件(一小時內完成)的考慮,能夠寫出“華而實”作文的考生畢竟很少,但是如果有,閱卷老師同樣會欣賞。
所幸,近兩年“華而不實”的文風已大有改觀,閱卷老師的堅持對中學教育界有了不小的影響,孩子的寫作正逐漸擺脫“假大空”的壞習慣,F(xiàn)在,閱卷組對高考作文的要求更加細化:要有“說服力”!也就是要讓閱卷者看到你的觀點不是簡單蒼白的,證明過程是合情合理又不是簡單套話。這就要求考生在形式創(chuàng)新和思想創(chuàng)新上下功夫,如在論證方法上做文章,除了例證法還要有對比論證、喻證法、引證法等。
《我們自私的“智慧”》這篇作文在開頭和結尾引用了兩段名言,這樣的引用,甚至讓人想起在“獅城舌戰(zhàn)”,較好辯手蔣昌建在論述自己的觀點“人性本惡”時,畫龍點睛般引用了一句顧城的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我卻要用它尋找光明”,因為貼切,因為符合語境,多年之后依然讓人難忘?忌谶@里引用的向陽的詩,同樣也有這樣的效果,在閱卷教師眼里同樣會留下美好的印象。
沒有一定的文化積累,考生很難寫出《我們自私的“智慧”》這類作文,但是像《稚嫩的童年》、《舍小利以謀遠》這樣很有說服力的優(yōu)秀作文卻是可以模仿、寫出的。
高考優(yōu)秀作文選登
放寬網(wǎng)眼,讓學術長大
孟老先生有云“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然在我們這個日益呼吁諾貝爾獎,召喚大師的年代,無數(shù)相關人士迫不及待地跳入漁網(wǎng),以求短期內涅化為大師。這不僅使人驚呼“收獲”更多的同時驚疑,“將來會有什么?”
對碩士、博士、導師、學者的種種論文指標,輿論對大師,對諾貝爾獎的偏執(zhí)的渴盼化為一張張細密的漁網(wǎng),撈起了本應該繼續(xù)成長的小魚,留下一潭池水。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可見做學問,做出真正具有價值的學問是需要長時間。司馬公三十年著《史記》,曹雪芹十年語紅樓,這其中凝聚著他們的血與淚,超絕的學者必使用超長的時間來成長。由此看來,我們今天那細網(wǎng)中無數(shù)未成大魚相關人士們大師背后浮現(xiàn)的是一個個看似華麗的泡沫。何不將網(wǎng)眼放寬,讓魚兒們有更多時間來經(jīng)歷人生,充分成長?
除了時間,細雨帶去的還有學者們本應堅守的寧靜。學者,本應是耐得寂寞的。錢鐘書先生筆耕一生,留下無數(shù)讓人驚嘆的華章《圍城》、《談藝錄》、《管錐篇》,先生以他的博學一次次震驚世界,然而人們在驚于其文時卻總是忽略先生兩耳不聞窗外塵囂事的用心苦讀,忘卻了先生圖書館的一杯淡茶,一本書的寧靜身影。夢醒推窗望殘月,哪堪只影映孤墻,也許,只有寧靜淡泊的心才能在文化的殿堂中行得更遠。書中曾說到劍橋為霍金留下了一個寧靜的空間,可我們?yōu)槭裁淳鸵欢ㄒ庇趯W者們套入網(wǎng)中,曝于公眾之下,給他們留下一片寧靜吧!
使魚們甘于入網(wǎng)的另一個原因是名利。不可否認,求得一樁大富貴自古就是文人們讀書的重要原因,但,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卻大多沒入名利場。孔子曰:“學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他不甚贊賞為名利而做學問的行為?吹搜矍暗母毁F,忘卻了功名利祿,留得那顆菩提心,學問之門方可開。塞林格先生以《麥田的守望者》轟動世界后卻躲入鄉(xiāng)下小鎮(zhèn),從此遠離喧囂。他在逃避什么?他在守望什么?
那是一顆融于學術、融于藝術的心,那是一把打開精神高處的鑰匙。忍把浮云換了淺吟低唱,柳永如是說。讓我們給學者們留下一片不受世俗名利褻瀆的凈土吧?莫急于讓他們被浮名的心網(wǎng)套牢,莫讓伊甸化作失樂園。他們需要的是心靈的純凈與人格的獨立,不是名為相關人士、大師的鎖鏈,不要束縛了學者們心靈的翅膀。
何妨讓我們把種種網(wǎng)眼留得更寬一些,把急躁的心平淡一些,三十年后再來收獲這一批長成的大師。
滋養(yǎng)文化的“活魚”
《阿凡達》的光芒照射整個地球村。我國一名導演陸川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審視國內電影與卡梅隆的大作間的距離,我們不禁要問自己缺乏的到底是資金、技術還是真誠的心?
丹麥人有自己獨到的智慧,尺寸不夠的魚讓它們放生不是更好嗎?我國先賢孟子在冥冥之中,也將智慧的火光迸發(fā)于此。我寧愿相信,讓小魚長大不只是單純的智慧,更是一種氣度和心胸。
余秋雨撰寫《文化苦旅》時耗費了諸多日夜。但那不是空洞的時光。背起行囊,徜徉于江南水鄉(xiāng)的旖旎溫婉抑或是行走于絲綢之路的大漠孤煙,都是文化人必不可少的生命體驗。
喜愛文學的我常常有這樣的體會,錙銖必較想精心斟酌每個字時,文章已于無形中失色,因為計較投入與產(chǎn)出比率的心思太多。當與自然為伴與生活為友,信手拈來有感而發(fā),那種暢快才是優(yōu)秀的。不難理解近年來網(wǎng)絡寫手層出不窮,又如曇花一現(xiàn)般迅速沉寂是為什么?興許我們的鼠標會短暫青睞無厘頭的文字,但我們的心不會長久接納文字背后的浮華與短視。
你有勇氣像卡梅隆一樣拍完令世人驚艷的《泰坦尼克號》花十幾年光陰去打磨一部巨作嗎?你有決心像余秋雨帶著一顆深味人世滄桑的心踏上旅途邊走邊記嗎?不用細密漁網(wǎng)在池塘里捕撈小魚,折射出的是一份安然、平和的心境。
我們常說人的欲望是無限的,要會舍才會得。但我想這當中除了舍得的辯證,更需要的要有一顆甘于等待的心。敢于放棄這一刻的光華,等待整個太陽的普照,甘于讓青柿子待在樹上掛著秋霜,等待下一季滿枝盈盈的碩果。對于每一個人,這種等待的方式有所不同,對于文化人來說,這份寧靜的守候尤為關鍵。不要做只為一首歌膾炙人口的歌手,要做讓音樂滲透幾代人心靈的歌手;不要做只為票房而浪費膠片的導演,要做讓唯美畫面永駐人心的制作人。
文化創(chuàng)辦的起因動念繁多,但歸宿只有一個,讓文化滋養(yǎng)人心,潤物無聲地撫摸我們的靈魂。陸川對卡梅隆的崇拜不如說是對丹麥人和孟子的崇拜。每個文化人擔負起圣潔的文化使命,整個民族的華麗轉身就不難看到。
把網(wǎng)撒開吧,只默默等待魚兒長大,用這樣的情懷不僅擁抱藝術,更要擁抱生活的每個片段。唯有為那些大美、大愛和大求預設空間,魚兒才得到活水的滋養(yǎng)。到那時閑看花開花落,做觀云卷云舒,一拉釣竿,一切盡在不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