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隨著中國社會人口結構的變化,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養(yǎng)育孩子這件事,通常是一個大家庭里較重要的大事,不僅如此,日益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激烈的社會競爭,還讓父母們變得少有的焦慮。我們似乎處于一個全民育兒焦慮的時代。
父母們焦慮的癥狀都有哪些呢?比如:不讓孩子做他可以做的事情;不允許孩子去探索更多的活動和人際關系;面對孩子正常的成長現(xiàn)象時,總以為孩子是出了很大的問題,莫名緊張和擔憂;看到別人家孩子如何如何了,就想著自己家孩子是不是也應該怎樣怎樣……
很多時候,孩子沒問題,倒是父母的這些緊張和擔憂,都會成為孩子成長中的問題本身。具體可表現(xiàn)為如下4類:
一:我的孩子身體不好,需要更多的照顧和擔心——處處擔心,即是詛咒
孩子一生病,每個父母都會擔心。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也有父母似乎擔心過了頭。曾跟積木寶貝分中心里的一位媽媽聊過。孩子打小生了一次小兒肺炎后,媽媽對孩子的照顧就變得特別的體貼入微。不讓孩子瘋玩,跟其他孩子玩多一會兒,立刻要把孩子拉回家,怕孩子出汗感冒、生病。平時吃的東西也特別講究,涼的東西不允許吃。所有水果,都要煮熟了再吃。以至于孩子3歲的時候,吃到人生里的先進根棒冰時,沖媽媽大喊:好涼,幫我熱一熱!
我跟媽媽說:在護理方面,較好不要特別對待孩子,大人吃什么、穿什么,一般孩子一樣就好了。
媽媽說:不行,他老生病啊!
我說:那你之前那么多限制有用嗎?不如試試逐漸放開對孩子的限制,比如先給孩子吃些溫性的水果。平日多帶孩子出去玩兒,曬曬太陽,就跟其他小孩一樣去跑,去跳就好了。
大約幾個月過后,媽媽特地跑來跟我說:羅老師,我孩子好幾個月沒生病了,感覺身體比以前結實很多!這正應驗了一句俗語:“處處擔心,即是詛咒”。你給孩子積極暗示,孩子就會更健康、更優(yōu)秀,你總給孩子不好的擔心、暗示,孩子可能真的朝著不好的方向發(fā)展。心理學上有一個實驗,即驗證了這一點。
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過的一個實驗:在一個班級里隨意選出一些孩子的名單,告訴老師,這些孩子與眾不同,以后更有可能成才。半年多后再去跟進,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那些名單上的孩子們,果然表現(xiàn)比之前更優(yōu)秀,人也更自信、開朗。
為什么呢?老師在受到研究者的暗示后,會對名單上的孩子特別對待。溝通方式不同,期待也不同。而敏銳的孩子們,能夠非常清晰地感受到這一點。這就是“暗示”在起作用;蛘呶覀円部煞Q之為“期待效應”。
同樣道理,當媽媽處處用小心翼翼的方式去照顧、對待孩子,那么孩子也會認為自己的確是脆弱的,容易生病的,需要被特別照顧的。但是若我們放下?lián)摹n慮,放開對孩子的過多限制,則會發(fā)現(xiàn)孩子反倒會更加皮實。
二:我的孩子是不是發(fā)展上有些落后?我要怎么訓練他才行?——發(fā)展中問題,不是問題
第二類較常見的,就是父母們很容易拿自家孩子跟教科書,或者跟別人家孩子進行比較,認為孩子在發(fā)展上有問題。
遇到這種問題,需要堅持兩個原則:先進個,不要隨便拿自己孩子跟他人比;第二個,反思,我是不是近期缺少了對孩子的關注、陪伴、支持;
如一位母親問:我家寶寶10個月大,只會叫爸爸。只有特別著急的時候,才會喊一聲媽媽。我要不要怎么訓練一下孩子呀?
孩子在10個月以后,才會把語言和意思聯(lián)系到一起。剛剛10個月大的寶寶,會發(fā)爸爸的音,并不一定是在叫爸爸。她在有需要的時候找媽媽,才是真的叫媽媽。這位媽媽是有多著急,難道希望10個月孩子立即能夠開口講話嗎?
在孩子養(yǎng)習慣的過程中,家長切忌操之過急。有些孩子需要比較長的預熱時間,所以形成的比較慢,但一旦形成就會比較堅持。有些孩子形成的快,但也有可能反復。重要的是你找對適合孩子的方式幫他建立習慣。
又如一位家長問:我家寶寶12個月了。在她8個月時就帶她去游泳,因為不適應就停了。過了2個月,孩子還不適應。再過1個月,孩子仍然不適應。怎么辦呢?
我覺得這位媽媽當真非常的執(zhí)著。孩子一直不適應的話,要是我,早就放棄了。這位媽媽堅定地認為:我就是覺得游泳好,就是不想放棄。多焦慮的媽媽!生怕孩子錯過了任何一種她認為好的東西?墒,孩子都不適應到這種地步了,為何還不放棄?如果媽媽實在覺得游泳好,那自己去游好了,不要強迫孩子。
三:我想優(yōu)先教孩子一些東西,應該注意些什么?——與其想著如何教孩子,不如自己先多看幾本育兒書,了解孩子
問第三類問題的父母,更多關注孩子的智力開發(fā)。他們希望早早抓住孩子的各類敏感期,擔心孩子入了小學入學、進入小學、中學……以后,會被其他孩子比下去。
有家長問:我們家孩子現(xiàn)在兩歲10個月了,喜歡看書、認字、畫畫,她媽媽不知道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引導她。豆豆經(jīng)常不按照媽媽說的方式去做,媽媽總是和她發(fā)脾氣。比如看書,孩子總是想先知道故事的內(nèi)容,媽媽卻總是一邊講一邊也讓她跟著讀。要是孩子回答的問題不正確,媽媽也會大發(fā)脾氣。我覺著這樣子也不是辦法,可是又不知道該怎樣才好?
能看出孩子媽媽在家庭中比較強勢,性子較急,育兒過程中,整個人都處于一種特別控制的狀態(tài)。媽媽的控制欲讓她只看到了自己的需求,而且堅定的認為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所以她不會去聽孩子的真正需求,也感受不到孩子不愿意服從的心意,只是一味地用自己認為的方法,強制要求孩子做各種事。比如,媽媽認為復讀、念出來是好的閱讀辦法,這種辦法肯定曾經(jīng)幫助過她。但是孩子并不喜歡,所以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我的一個朋友,今年女兒剛剛四歲,并不是那種智商超群的孩子,只是幫孩子養(yǎng)成了一個從小閱讀的好習慣。從一開始,她就沒在意孩子能認識什么字。每次也并不要求孩子特別專注地盯著書。可是突然有一天,她的女兒指著自己電腦屏幕上的兩個字說:媽媽,這里有恐龍呀!媽媽非常吃驚,確認了下,旁邊沒有配圖,沒有任何提示。隨后她想起,頭一天剛剛陪孩子讀過一本繪本,里面有關于恐龍的故事。那之后,孩子能夠認得的字越來越多。到現(xiàn)在,朋友的女兒已經(jīng)能夠自己捧著簡單的繪本開始閱讀了。
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真的很強大。有一次,我在開心面前表現(xiàn)的害怕一只小蟲子。開心對我說:“媽媽,你真是一個膽小鬼。”我覺得很新鮮。她是怎么學會這個詞的呢?后來想了一下,原來是我有一次給她讀一本繪本,里面有這么一個詞。我當時并沒有解釋給孩子“膽小鬼”是什么意思,但是孩子卻自己就學會了。
如今很多父母都將教養(yǎng)的重點放在孩子的智力開發(fā)上,希望孩子早早地就能認識很多字,會畫畫,鋼琴可以過幾級,較好還要再有幾樣拿得出手的其他特長等?墒窃浇箲]的父母,他們用力地培養(yǎng)孩子的效果并不明顯。反而是那些掌握了適當技巧后,能夠尊重孩子自己發(fā)展規(guī)律的父母,往往無心插柳柳成蔭。
比如畫畫,孩子都喜歡涂鴉,家長只要給孩子紙和筆,或者小黑板就可以。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在畫畫的過程中體驗到愉悅的情緒,而不是孩子到底畫了什么。
四:我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該給他報什么樣的補習班才好?——想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與其苦苦尋找補習班,不如給孩子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
第四類問題,是學齡期孩子的家長較常問的問題。小孩子父母的焦慮可能還偏基本的教養(yǎng)護理方面,以及一些早期的智力開發(fā)。大孩子父母的焦慮,就會集中表現(xiàn)在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過度關注、尋找各種特長培訓班等上頭。從各種補習班的熱門程度,就可窺見父母的焦慮程度。
就這類父母的焦慮和問題,我想分享一段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的話: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孩子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孩子學習越感到困難、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孩子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予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
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孩子的腦力勞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閱讀不僅能使某些孩子免于診斷不及格,而且還會發(fā)展孩子的智力。“學習困難的”孩子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
就蘇霍姆林斯基談及的這一點而言,再怎么強調(diào)早期親子閱讀的重要性都不為過。有閱讀習慣的孩子,能夠從書中獲得巨大的益處。閱讀本身是靜態(tài)的,是一個放空自己、與優(yōu)秀者對話的機會,可有效訓練孩子的注意力、自控力;讀書多的孩子,不僅視野開闊,語言發(fā)展好,思維能力也會更活躍、更富有創(chuàng)造力。
這不是一個短期的活兒,更不會立竿見影。如果爸媽們希望孩子以后學習成績更好些,那較好現(xiàn)在就開始,陪孩子讀書。當然,前提是,你也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
總之,做父母,適度焦慮都是對的,可以幫我們具備起碼的警惕心,去履行好父母的職責所在。但是過猶不及,請牢記。